Published on

学而不思则罔

Authors
  • Name
    @寸悦

今年迄今为止已经读完了 30 本书,除了向别人凡尔赛的功效之外,这些书也应该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影响。然而,作为一个不书写似乎无法思考的人,此刻我选择经由写作来厘清思路,让想法生长成型。光读不写,会如标题所说,营养过剩而不知如何汲取——当然,还是这六个字的古文表达得更妥帖。

最大的感受是大道至简、殊途同归,不管是“致富”类的书籍、心理学类的书籍、生活方式类的书籍、思维模式类的书籍、佛学与哲学结合类的书籍……都有一些共同的指向,包括尊重随机、降低期望、自律改善运气、冥想改变情绪、破除幻觉、感受自然、活在当下,等等。

尊重随机意味着了解世界和人生运行是高熵的,随处存在的无序度是各种冲突爆发的原因,是各种管理不善的混乱状况产生的原因,是人生无常背后的客观规律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,以及自己或身边的各种组织时,不容易因为期望太高而引起巨大的心理落差,也不会陷入“这山不比那山高”的羡慕和臆想。古往今来差不多,中国外国差不多,人类在长久的进化中身体和大脑的机制就那么几种,套路也是万变不离其宗。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,底线会变得很低,期望值也会变得很低,不会指望乌托邦的存在,也不必随时怨恨身边不尽如人意的各种人事。总结下来那么多,最终也就是《人生的智慧》中叔本华倡导的降低期望——适用于家国、亲密关系,也适用于职场。

整体期望值降低,并不意味着个体的“摆烂”。在几年前经历过亲密好友的过世,那时亲身经历了人生无常带来的巨大悲痛与幻灭。然而,在此后也竭力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——既然随机性那么大不如游戏人生。人作为一个物理存在的肉体,有尊严地生活需要一些基本条件;心灵和头脑作为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灵魂但一定有感受的存在,减轻痛苦和不安也是基本诉求。在这些情况下,即使随处都是不可控的随机,仍然要在自己可控的部分中尽量努力,满足肉体、心灵和头脑的需求。衣食足而知荣辱,仓廪实而知礼节。进化形成的基因中关于自我保护的部分,要求我们去做一些进取的行为,改善自己这物理存在的几十年,避免那些琐碎的麻烦,甚至痛苦。毕竟,贫贱夫妻百事哀,越是贫穷,面对的熵也越高。另外健身和健康饮食也是一样,由于随机性的存在,我们不能通过自律来确保自己长寿,但如同半佛仙人的视频所说,“健身是为了更好的去死”,在自然规律和随机性带来最终死亡之前,我希望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改善生存的质量,获得温饱、轻盈和尊严。

前述分析都是基于理性为自己的人生搭建一个基本框架,而人类究竟是理性驾驭情感,还是感觉生成所谓的理性,尚有待形而上学中充分且不那么好懂的深入探讨。但抛除绝对真理的探求之外,仅从个人体验而言,也能确认理性的马车夫并不能随时随地驾驭自己的情感。因此我会在思考之外,加入具体而切实的行动,来引导情绪,或者说,驱散不安。这些行动包括:运动、冥想、亲近自然、与朋友聚会聊天。运动产生的内啡肽,冥想和亲近自然时带来的松弛,以及朋友聚会时闲聊的快乐,让我把情绪保持在一个相对高位,不敢说有多愉悦,但其低点却较少出现。

把这些都写下来后,看上去都十分的浅显老套,但当它们深埋于心底,作为指导我生活的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之后,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。但与此同时,我又深知,把这些道理描述出来的言辞,几乎无法对任何人产生影响。因此,也不用费力去寻找理解和共鸣——当对这一点也是一个很低的期望之后,松弛感又增加了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