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ublished on
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
- Authors
- Name
- @寸悦
写下这个题目,当个药引子,串起一些随想。
- 这是毛姆一本文集的名字,从前叫做《大师与巨匠》,近年出版的版本叫做《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。在它叫之前那个名字的时候,我一直想要读它;在它改名之后,我真的读了它。看来,名字也是很重要的。这本书也和所有大名鼎鼎的书籍一样,读来让人惊喜与意外,此处暂不展开。
- 在毛姆的时代,只能随身携带一本或最多几本书作为避难所。而我随身携带的,是几乎可以容下整个世界的 Boox 电纸书与微信读书的组合。这是时代的奇迹,却仅有绝少人去体会。某些手捏轻薄的电纸书穿行于地铁通道的时刻,我会感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,也感激这种不同。
- 接近十月底,在读今年的第 60 本书,是一本教科书。打算留给它很多时间慢慢地读,毕竟年底前还有2个月,而且它的前面也已经有了 59 这个数字打底。理性告诉我数字不重要,但心理上,仍然是有不可控制地不咸不淡的期待。
- 如果就像这样,不计较时间也不计较进度,慢慢地读。读完这个段落,理解它,再继续下个段落。一个段落再一个段落,一个章节再一个章节,这样,我是不是就可以读更多的教科书?也从而可以进入另一个踏实求知的阶段?我并不知道答案,也不想将此立为什么宏愿,一点一滴,先继续吧。
- 虽然做不到对阅读数量的毫不在意,但这件事终究并不是作为任务“坚持”下来的。与之相反地,如同做选择题用排除法一样,当其他所有替代性“打发”时间的方式对我来说失去了吸引力时,大量阅读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随着时间的持续投入,大脑的结构也彷佛发生了改变,专注力进一步提升,读长文章越来越容易,而对肤浅与套路则愈发难以忍受。无处安放的注意力与智力,在整本书籍的阅读中才能寻求打乒乓球的回合推拉感。
- 《成瘾》中将很多简单快感过后的空虚比作跷跷板,一端下压之后一旦松开,就会过度反弹到另外一侧。相对于其他提供多巴胺的方式而言,可供阅读的长篇书库,有更充足的存量与更丰富的种类,供我去持续地压下跷跷板。和菜头在一篇近期文章中探讨过度阅读的话题,大意是要适当从书籍中抬开眼,更加注重行动与知行合一。但就目前强度而言,暂时还不必有此烦恼。类似地,小红书上跑步大爷刘哥说,现代人基本都是缺乏运动,用不着还没开始运动就担心运动过量。
- 阅读、写作与运动,都是可以改变心灵状态的行动疗法。脑与心并非同步,理性的马车夫不能时时驾驭这整个复杂的人体系统。幸运的是,我已找到这简单易行、随时可以开始的三项行动解法。完全不是原创,全是书中学来的。